咖啡博客
精彩咖啡博文,尽显大千世界,品一杯咖啡,享一生快乐!
研究中国咖啡
很多人以为中国咖啡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实这只是一场“复兴”,因为历史上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兴盛的咖啡行业了。
据说早在1836年左右,当时清朝唯一一个允许对外通商的口岸广州,就出现了中国国土上第一家咖啡店,老板是丹麦人。
当然了,去光顾的都是老外。在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中国老百姓肯定是不敢去尝试这种洋玩意的,喝咖啡在当时是犯法的事儿,因为清政府严禁国民沾染外国习气。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租界”出现。租界相当于国中之国,里面当然会有咖啡店经营。不过,这时候的咖啡店,顾客不一定只有外国人了。因为当时出现了所谓“买办”——为外国人帮忙打理事务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肯定要融入外国人的生活,所以成了第一批光顾咖啡店的中国顾客。
1900年前后,一个法国传教士把咖啡带入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在一个叫“朱苦拉”的小村子种植。这里就是中国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
清朝末期,“西洋玩意儿”已经成了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们心目中的时髦趋势。故宫里还保存着慈禧老佛爷用过的全套咖啡器具。
不过这个时候咖啡还不叫“咖啡”,什么“高馡”、“黑酒”、“磕肥”之类怪异的名字在各种诗篇、账簿和记叙文中不断出现,一直到1915年《民国大辞典》中才确定英文“coffee”的中文写法为“咖啡”。
民国时期是西方文化全面进入中国的时代,咖啡馆当然也在这个时候兴盛起来。以北京(当时叫北平)为例,诸如王府井新世界酒楼顶层、改造后的东安市场、北海公园等处都有很出名的咖啡馆。
《茶馆》里有个情节,在王掌柜的茶馆里,小刘麻子对小唐铁嘴说:“小唐,待会儿我请你去喝咖啡,小丁宝作陪!”这说明当时咖啡已经和茶馆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当时的咖啡馆除了咖啡,还提供西餐,并且兼卖刚刚被中国大众接受的新鲜玩意儿——冰激凌。平均来看,连喝咖啡带吃简餐和冰激凌的一单其实并不昂贵,普通体力劳工一天的工资就差不多可以支付。不过劳工当然舍不得这么花就是了。所以去咖啡店的客人除了老外,就是一些生活水平比较优越的中、青年,和经济压力不那么大的学生。
虽然客单价并没有高得离谱,但是习惯上除了支付食品饮料的账单,咖啡店顾客还要为服务员支付高额的小费。所以年轻女孩去咖啡店当招待在当时是非常实惠的职业,收入颇丰。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女郎,比如一些唱京剧的旦角、唱坤书的女徒、演电影的女演员等等,去咖啡店兼职女招待可是大好的第二职业。刚才提过的《茶馆》中的情节——土豪顾客去咖啡店塞几块大洋,让“小丁宝”唱一段,就是当时非常时髦的做法。
当然了,现在我们的咖啡厅和酒吧里,管这种职业叫“驻唱歌手”,也不需要招待客人,专心唱就行了。
Copyright © 2012-2018 CSCAcoff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455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