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博客
精彩咖啡博文,尽显大千世界,品一杯咖啡,享一生快乐!
本届冬奥会,各国选手在赛场一展英姿摘金夺银。与此同时,还有个群体也成为国内外各媒体的报道焦点,它们就是为赛事相关人员提供了周到服务的冬奥机器人团队。
由于本届冬奥会还肩负着疫情防护重任,为降低人际交互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机器人技术在安防监控、防疫消杀、餐饮制作、物流配送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应用。
人以食为天,餐饮机器人小分队更是深受大家欢迎。智能调酒、云轨送餐等多种智能设备高效而精彩地执行着任务。
学院公众号曾经提到过的猎户星空智能咖啡设备(“大白”),也在冬奥会里正式出摊营业。
“大白”是一个双臂协作机器人。由两条六轴机械臂组成,两条机械臂可以左右开工协作,精准执行各种复杂冲泡动作。
“大白”身高1.75米,配合定制吧台使用。根据厂方资料,吧台标准参数为2.5米宽、1.2米深、1.07米高,占地面积大概3平米。
平均一份手冲咖啡制作大概需要4分钟,包括完成取豆、称重、取水、冲泡、清洗等一系列制作工艺。
据介绍,“大白”由工程师们基于百万数据级视觉训练,30,000小时双臂调教,3,000小时AI学习,植入了顶尖咖啡大师冲泡手法。可以精确还原阿基米德曲线、螺旋倒水等动作。(阿基米德曲线是啥? 不懂就查。)
原来每次制作手冲咖啡都是在致敬伟大的数学家!
除了在冬奥会场馆,“大白”也已经有了众多线下应用案例。从咖啡出品的角度,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出品的稳定性。
看到这里,想必会冒出个传统问题:有了机器人做手冲咖啡还要人做什么呢?
当然是大白负责挣钱养家,人负责貌美如花,重说:咖啡师负责优化风味、提升客户体验。
机器和程序可以将人从繁重的重复劳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优化味道并使其可复制重现。
具备一定咖啡知识的人士都知道,手冲咖啡的味道表现与豆种本身,烘焙工艺,冲煮过程息息相关。这其中能够用机器替代的简单重复类操作非常有限。
单就冲煮过程而言,我们经常提到的冲煮参数就包括不限于:
咖啡豆的养豆期,研磨粗细粉水比;
水质水温和工具,时间控流的干预。
近期在对一些较热门的咖啡店进行了线下体验后,我们惊喜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咖啡师们,除了因豆制宜制定更有助于展现风味特点的冲煮方案,还会主动前置与客人的沟通,了解客人的口味偏好,给与选豆建议并对冲煮过程进行微调。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咖啡爱好者来学院学习咖啡知识,提高品鉴力,希望能够更有效地与咖啡师沟通。
注重交互的线下体验,毫无疑问是更高质量和水平的服务,更多地需要人工参与,而并非容易用纯机器服务所替代。
从摄取咖啡因到追求风味,不论是雕琢技术,还是强化饮用感受,人们不断校对着更适合自己的体验方式,咖啡终究是属于生活的一部分。期待疫情阴霾早日散去,更多回归到生活中人和人、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
Copyright © 2012-2018 CSCAcoff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455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