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博客
精彩咖啡博文,尽显大千世界,品一杯咖啡,享一生快乐!
研究咖啡渣
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正经的咖啡公众号。
谈到咖啡,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咖啡渣了。常见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一杯好喝的咖啡应该是提取出占咖啡粉比重18%~22%的物质,那剩下80%呢,就都是咖啡渣了。
为了滤去咖啡渣,人类可谓脑汁绞尽:发明了使用滤纸、滤网、滤布等等,还有挂耳咖啡、胶囊咖啡这种直接把咖啡粉和过滤工具绑定销售的做法。更别说速溶咖啡这种丧心病狂的模式,直接就冲水喝,咖啡渣是什么?压根不存在。
鲁迅说:世界上本来是不过滤咖啡渣的,事多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过滤。
所以其实在最开始,人们喝咖啡是不过滤渣滓的。这个“最开始的地方”,当然就是咖啡物种的诞生地——东非的埃塞俄比亚。
话说在埃塞,咖啡本来不是饮料,是一种食品。因为咖啡果实的果皮果肉太薄,作为一种水果实在吃不过瘾,古代的埃塞俄比亚人就把咖啡的果仁也挖出来,混合动物油脂和谷物碎末等配料,做成团子状或者长条状食用。
这东西有人说算是一种能量棒,但是我们中国人嘛,像这种提神醒脑补充精力的团子,应该就可以把它叫做“大力丸”。
所以在埃塞人的传统里,咖啡本来就是拿来整个嚼的。当他们把咖啡作为一种饮品烹煮来喝的时候,自然也不认为应该把“渣滓”滤出来扔掉。
埃塞人烹煮咖啡的方法是:铁锅焙炒咖啡豆,然后用碾粮食用的杵和臼砸碎(什么?多粗的研磨度?埃塞人表示别闹那些花里胡哨的),再用当地特有的长脖子陶土壶煮来喝。
一张自带音效的配图
由于这种饮用方式根本没有过滤这么个流程,所以埃塞咖啡基本上就是带渣饮用。尤其是表面浮着一层粗糙的渣滓,根本就无法避开。只能是喝完嚼一嚼,口气更清新~
埃塞人炒咖啡的锅和喝咖啡的壶
公元7~9世纪之间,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王国跨过红海企图扩张领土,从而把咖啡也带到了海对岸的也门。
公元14世纪,控制也门地区的阿拉伯文明开始普遍饮用咖啡。
阿拉伯人在当时比较有钱,所以饮用方式稍微讲究一点。
他们开始使用磨盘来研磨咖啡豆,得到更均匀,当然也非常细的咖啡粉。同时也使用比较华丽的器具,加入砂糖、香料等配料来饮用咖啡。
阿拉伯咖啡仍然没有过滤的工序,但是会在烹煮过程中丢弃粗渣,饮用时杯子里只有细密如泥状的咖啡细粉。喝到最后的时候实在口感太差,只能剩一口。这个“喝咖啡剩一口”逐渐成了习惯,反而变成祝主人家财富无穷无尽的吉祥做法了。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攻打维也纳不成,反而丢下大批物资仓皇败退。守军在整理战利品时发现了几袋咖啡生豆,将其赠送给了在战斗中立功的波兰商人柯其斯基。柯其斯基发明了绒布袋过滤咖啡渣的方法,用加糖的过滤咖啡撑起维也纳第一家咖啡店——蓝瓶子咖啡。
绒布过滤,今天仍然是大家喜爱的方式
到了1830~1850年间,使用滤具的咖啡器具正式添了两位成员,分别是滤布过滤的虹吸壶和使用金属滤网的法压壶。这两位到了2022年的今天已经是小三百多岁的老前辈,仍然活跃在咖啡制作的第一线,令人敬佩。
不过,滤布过滤和金属滤网过滤各有各的缺陷。滤布过滤口感稍有浑浊感,清洗和保养绒布非常麻烦。金属滤网保养方便,但是无法把咖啡过滤得十分干净。
1908年,一位名叫梅丽塔·本茨的女士用儿子做作业的吸墨纸过滤出一杯咖啡,滤纸过滤这种方式从此走进咖啡世界。
走过了不过滤、滤布过滤、金属滤网过滤的漫长路程,直到滤纸过滤方式诞生,我们终于可以喝到几乎完全没有咖啡渣残留的咖啡了,鼓掌~
然而咖啡发源地的埃塞俄比亚人却表示:你们折腾啥啊?咖啡不就是带渣喝,喝了嚼渣么?……
Copyright © 2012-2018 CSCAcoff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455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