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博客
精彩咖啡博文,尽显大千世界,品一杯咖啡,享一生快乐!
研究咖啡豆
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正经的咖啡公众号。
谈到咖啡,前些天爆火的一部连续剧叫《狂飙》,里面有个角色,一紧张就干嚼咖啡豆,形象非常鲜明。
这个角色深入人心之后,有些朋友开始调侃本狐了:以前觉得你们做咖啡的天天喝浓缩真厉害,其实不算啥,还有人直接吃咖啡豆呢!
正好,又一个可以水公号可以跟大家科普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吃咖啡豆这个事情。
首先,吃咖啡豆肯定不是高启强发明的,至少我比较熟悉的职业咖啡师都干过一边给豆子上秤一边偷吃几颗这事,并且美其名曰先熟悉一下咖啡风味特征……
如果把目光投向漫长的历史之河,人类最初与咖啡相识之日,咖啡压根儿也不是磨来喝的。在做为咖啡发源地的古代埃塞俄比亚,人们先是把咖啡果实当成水果来食用,然后才剥出里面的果仁,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咖啡豆,炒熟做为食材——注意,一开始的时候是“食材”,不是“饮料原料”。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本狐得到的印象是大概一千五、六百年前,古代埃塞人会把炒熟的咖啡豆砸碎,混合动物油脂和磨碎的谷物,做成方便携带的团状或者棒状来食用。
但是,咖啡做为一种水果,以及咖啡豆做为一种果仁或称坚果,都没有成为在人类的世界广泛流行传播的食材。道理很简单:抱(BUHAO)吃。
咖啡的果实叫“咖啡樱桃”,但是比起真正的樱桃,果肉显得十分单薄,只有很少的一层,做为水果食用性价比非常低。
至于里面的果仁,也即今天我们研磨了用来冲泡咖啡的咖啡豆,它和大杏仁、大核桃、大板栗……等等相比较起来,纤维更加粗糙、质地更加坚硬,吃完之后满嘴都是无法磨细的渣滓和碎块。
因此,我们现代人在水果摊上见不到咖啡樱桃、在坚果铺子也见不到咖啡豆,这是上千年来无数代吃货筛选后的结果。
那,回到最早的话题:直接吃咖啡豆会比饮用咖啡劲儿更大吗?
就和“酒劲儿”指的是酒精含量一样,我们说的咖啡的“劲儿”,一般应该指的是咖啡因含量。
首先,生的咖啡豆既不能用来泡煮咖啡,也不适宜食用。所以我们只能讨论炒熟后的咖啡豆。
其次,抛开剂量谈成分都是XXX,所以咱们只考虑直接食用的咖啡豆和制作咖啡饮品消耗咖啡豆是同一种,而且消耗量相当的情况(一个聊着玩的话题怎么越来越正经了,堕落啊堕落)。
预防有些看官老爷以前不太涉猎这方面的学问,我们先简单科普一下:咖啡豆绝大部分是不溶于水的纤维物质,也就是平常说的咖啡渣;而能溶于水,进而在冲泡咖啡时可以被我们喝进去的成分,一般认为不超过30%。
而这30%,为了规避里面可能含有的干涩杂味等等(注意是可能含有,不是绝对的),往往我们冲泡咖啡时不会选择完全溶解出来。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把溶出量控制在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整体咖啡豆重量的20%左右。这个被咖啡人叫做“金杯萃取率”。
换句话说,抛开咖啡渣不提,单就可溶物来说,精心泡煮并且饮用咖啡就可能比直接干嚼咖啡豆少摄入10%左右。而咖啡因在冲泡咖啡时据本狐所知是长时间缓慢释放的,我们放弃不要的那一部分可溶物中,仍然可能残留一定比例的咖啡因。
所以首先,如果消耗相同的咖啡原料,干嚼十六克咖啡豆确实有可能比饮用十六克咖啡豆冲成的咖啡摄入更大量咖啡因。也就是说,“干嚼豆”的确比泡煮的咖啡劲儿更大。
其次,我们说干嚼咖啡豆的方式不流行是因为口感和味道不符合大众审美。但是,电视剧中靠嚼咖啡豆解压的角色,明显是沉迷于“脆感体验”。
“脆感体验”既关乎口感,也和听觉等其它感官有关。有研究认为酥脆的食物能增加食用时的愉悦感,同时咀嚼它们的声音可以刺激听觉,丰富感官体验,也可以起到让人感到“食物更好吃”的作用。
最后,除了能够摄入更完整剂量的咖啡因,提神醒脑之外,咀嚼咖啡豆这个动作本身也可以提升大脑活跃。据说嚼东西的时候脑子反应速度能提升10%呢!因为嘴部咀嚼时会刺激前额叶皮质及右侧海马体,使掌管移动和注意力的区域处于活跃状态。
难怪高手运动员之类的没事都喜欢嚼个口香糖什么的啊,专业的就是专业的。
总结一下:除了口感不佳、会残留大量渣滓之外,干嚼咖啡豆可以摄入稍微多一些的咖啡因,还能带来脆感体验,并且咀嚼的动作本身也能提升大脑活性。所以鱼老板靠嚼咖啡豆逆袭还是有点真实理论依据。
说归说,干嚼咖啡确实口感很糟糕,而且如果你克服了糟糕口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像高启强那样沉迷于直接把咖啡豆当成坚果来食用,还有可能面临咖啡因摄入过量影响健康的问题——毕竟干嚼半斤坚果比连冲十多壶咖啡可是容易太多了。大家理智追剧,咖啡还是用来喝的喂!
Copyright © 2012-2018 CSCAcoff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455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