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点此咨询? (010)8772-9001 changzhaokun@cscacoffee.com

罗豆血统是原罪吗?聊聊混血儿“撸一撸十一”

研究撸一撸11

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正经的咖啡公众号。

谈到咖啡,目前的世界咖啡市场份额仍然有70%~80%是被小粒种咖啡,也就是我们说的“阿拉比卡咖啡”所占据,中粒种的家族代表“罗布斯塔咖啡”只有20~30%的蛋糕可分;大粒种“利比利卡”压根儿不到1%。

可以说,目前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很大一部分都在追捧“百分之百阿拉比卡”的概念。

然而,著名咖啡生产国肯尼亚,却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开始折腾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的混种,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出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混种豆种——Ruiru 11,背后的原因令人暖……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

Ruiru 11其中的“Ruiru” ,发音有点像“撸一撸”,可能是源自它出生的实验室——“Rueru”的名称。为什么写法不同,本狐也不忒明晰,说不定是翻译的锅。

大家可能都知道,肯尼亚主打豆种是斯科特实验室选种推出的SL-28和SL-34,这俩可都是血统纯正的阿拉比卡,加上肯尼亚的独特水洗手艺,惊艳一时,广受市场好评。

然而,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祖传BUG也一点没丢,被斯科特28和34给继承下来了。什么BUG呢?各位资深看官老爷一定已经心知肚明了,那就是纸糊一样的抗传染病能力。

由于阿拉比卡咖啡是自花授粉,基因库更新速度赶不上传染病变异速度,历史上著名的咖啡产地都经受过以锈叶病和浆果病这对黑白双煞为代表的传染病洗(BAO)礼(DA)。特别是像斯里兰卡等几个倒霉蛋,干脆直接被传染病干退了群,再也不发展咖啡产业了。

锈叶病

肯尼亚虽然跟埃塞俄比亚是邻国,但是并没跟好邻居学会种咖啡,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由欧洲人引入的咖啡种植技术,并且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大力发展咖啡产业。

不过,黑白双煞并没有因为年纪还小就放过肯尼亚咖啡。从种植产业开始推广,肯尼亚就和其它咖啡产地一样开始饱受锈叶病和浆果病的折磨。尤其是1968年浆果病大肆虐,肯尼亚全国的咖啡产量被削掉一半,差点步了斯里兰卡后尘。

肯尼亚一看这不行呀,得换豆种。但是呢,现有的豆种存在一个很尴尬的悖论:好喝的不抗病,抗病的抱(BUHAO)喝。

于是勤劳勇敢的肯尼亚人民一咬牙一跺脚:没有枪没有炮,咱们自己造!瓦坎达!

就这样,Rueru实验室登上了历史的聚光灯焦点。这个实验室把各种咖啡品种弄了个大杂烩,可能包括但不限于RumeSudan、TimorHybrid Lines、K7、SL28、SL34、Catimor等等,工程堪比弗兰肯斯坦。突然有一天灵光一现,弗兰肯斯坦复活——不对,Ruiru 11诞生了。

其实除了Ruiru 11,肯尼亚还搞出了不少这种胡乱拉郎配的混血咖啡,比如Batian(霸天……虎?)什么的。一部分悲观的咖啡品鉴家认为罗豆血统会降低肯尼亚咖啡的市场评价,另一拨乐观者则回答说未必,并且表示Ruiru 11和Batian参与进来会使咖啡有更好的醇厚度表现和更多的风味变化,诸如红酒口感、成熟水果等,都是很讨人喜欢的。

另外,由于不是纯血阿拉比卡,Ruiru 11以及Batian等等混种似乎失去了自花授粉能力,那就意味着必须要一定比例雌雄株共同种植,以及进行手工授粉操作才能繁殖。几个世纪之前那种偷几颗种子回家就可以发展咖啡产业的做法在这里行不通了(巴巴不丹:阿嚏!)。

至于本狐看法,它不是得先有得喝,然后才问好不好喝嘛?能不被传染病干废又尽量兼顾咖啡风味那不是挺好的么。君不闻斯里兰卡今犹在,不见当年咖啡园嘛?

(斯里兰卡:怎么又拉着我说事儿啊?你DAYE的!)